1亿年前,缅甸热带海滨的某一角落,40多个生物个体“抱团”而聚,凝结成一个瞬间场景,最后以一枚琥珀的形式,留存至今。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在一枚缅甸琥珀中发现距今1亿年的化石集群,其中的“菊石”是生活在白垩纪的头足类动物,在白垩纪末期就已灭绝,与现在的保护动物鹦鹉螺、乌贼等是近亲。该项研究成果5月14日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上。
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博以一张张现代热带森林照片,还原当时琥珀形成的“场景”:一片生长于海滨地段的森林,紧靠着海滩,树脂分泌后,在树干上首先包裹一些树栖的昆虫,然后顺着树干流到了地面,包裹从海滩“漂”来的菊石、螺类以及一些地栖动物。经过埋藏及复杂的地质作用,这块树脂变成了琥珀。
这枚琥珀“凝聚”了至少40个动物个体,分别是1个菊石、4个螺类、4个等足类、23个螨虫、1个蜘蛛、1个马陆和至少12个昆虫成虫标本(蟑螂、甲虫、蠓、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