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历史街区是一个城市的文化遗产,更留存着一段老城记忆,它见证了城市的兴衰荣辱和几代人的生息繁衍,是一座城市的文化标志和市民们的精神家园。现如今,中国正处于一个城市化高速发展的时期,历史街区的保护在这种城市变迁中经受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近年来,尽管各地政府逐渐认识到了历史街区保护的重要性,但这些正在进行的保护和改造存在很多误区。
哈尔滨市道外历史街区作为民族经济的发祥地和城市记忆的见证者,已作为“哈尔滨道外传统商市历史文化街区”列入了哈尔滨市政府的保护和规划工作之中,但是在城市的快速发展和大规模开发建设面前,难免遭受盲目改造和旅游开发的厄运,老道外快要“魂”飞“魄”散。
1
传统商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
走在哈尔滨靖宇街,仿佛进入一个中华巴洛克式建筑的集中展示橱窗。纯化医院、亨得利眼镜店、老鼎丰、玛克威商厦……经过岁月的冲刷,许多建筑虽已“老去”,但透过它们残损的外表,依旧不难想像它们当年的高贵与华丽。这些老建筑依然向人们讲述过往的故事。
联合国人居范例奖的评选专家和国际建筑艺术专家来哈尔滨考察后,对这片建筑群的评价是:无论是从巴洛克建筑的数量、还是它的历史厚重感来说,价值都超过了哈尔滨的百年老街中央大街,哈市申报联合国人居奖,唯一够条件的就是老道外的“中华巴洛克”建筑区。
以中华巴洛克建筑群为特色的建筑文化保护及意义:
所谓“中华巴洛克”就是巴洛克的建筑风格受到中国本土文化的影响形成的中西交融的建筑风格。20世纪20年代,成长起来的民族资本家在道外腹地置地,而巴洛克建筑的热烈与繁华,刚好迎合了他们的“炫富”心理,照搬起对面华丽的西式建筑,并用中国传统特色的饰物对建筑改造。
道外的中华巴洛克建筑的临街立面是典型的巴洛克建筑风格,但细部纹饰却取材于中国传统的字匾、铜钱、如意、蝙蝠、卷草、寿字等,以表“福、禄、寿”之意,立面身后是格局规整的两层中式四合院,院里有天桥、天井、回廊等中国传统建筑元素,被人们称作“圈楼”。这种令人惊奇的楼外院内的“表里不一”,却出乎预料地完美契合,中国人坚守的民族自尊与善学西方的智慧在建筑艺术中得到彰显——属于中国人和哈尔滨的“中华巴洛克”。
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很严谨,除了必须要有的图纸外,更将几何学完美地运用其中,而中华巴洛克建筑是在没有图纸的情况下,由工匠自己进行的一种临摹性创造,是中国工匠不自觉地完成了将外来新体系建筑“本土化”的尝试。这种风格的建筑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况,更体现了本民族的文化与智慧,应当永久保护。
“中华巴洛克”不仅仅是一种建筑风格,它已经深深融入哈尔滨的血脉,成为这个城市的一种文化、一种历史与一种记忆。保护中华巴洛克建筑也已经不单单是一项工程,更是哈尔滨人肩头的责任和义务。
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保护及意义:
哈尔滨老道外是哈尔滨的发源地,从上个世纪初直到解放后,老道外历史文化街区始终是哈尔滨著名的商业区,其中有大罗新、同记、老鼎丰、亨得利、正阳楼、范记永等老字号。这里呈现出商贾云集、牌幌林立、买卖红火、生意兴隆及戏曲、曲艺、评书、杂耍、茶园等民俗文化共兴的繁荣景象。
老道外历史文化街区就是哈尔滨传统民俗商市的缩影,城市历史的根脉。这里有独特的老道外文化——以道台府官邸为标志的政治文化,以众多地方名小吃为标志的餐饮文化,以最早的商埠为标志的商贾文化,以老北市场为标志的民间演艺文化,以手工作坊为特征的民间民俗文化。
在这里,游人能领略到别具风格的中华巴洛克建筑群,能在老鼎丰、亨得利、世一堂购买到正宗的老字号商品;在这里,游人还能品尝到风味独特的老哈传统小吃;在这里,曾经有梅兰芳登台表演的华乐舞台、有哈尔滨最早的电影院、有评书相声二人转;在这里还有刺绣、剪纸、手工、皮影戏等民间艺术;在大杂院中还能听到一个又一个美丽的传说故事。
可是1990年代以后,这里逐渐走向衰落,各种特色文化流失,老道外的圈楼在失火、动迁中已被大量的拆毁,令人痛心。
2
道外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保护街区保护现状
哈尔滨市政府从2007年开始,对老道外建筑进行修缮改造,确立了“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保护街区项目”。西起景阳街、东至十道街、北起升平街、南至南勋街,面积50余万平方米的街区,被哈尔滨市规划局划定为“哈尔滨道外传统商市风貌历史文化街区”。其中已完成的一期、二期,靖宇街—南勋街—景阳街—南四道街区域,总建筑面积约20万平米,占地约13万平米。
由于这里居住条件差,对于这场改造,道外的原住民其实是很欢迎的,响应政府号召积极搬迁。改造之初,市民报以万分热情,自发组织起来保护相关文物。老实的木窗、木门,几米长的大木板做成的地板,天棚等都被细心保留下来。然而,市民很快就发现这场改造是如此暴力,之前的保护工作变得毫无意义。挖掘机仅用几天时间就将所有的老房子拆得只剩下外墙,木门窗被砸得稀烂,巨大的木板被拆下来全部运走,整个改造街区只剩下了一面老墙……
虽然整个修复过程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但改造结束之后,人们豁然发现这里再也找不到当年的感觉了,全新的外墙、现代化的通透室内空间,甚至连门窗都被换成了现代味十足的金属门窗和大幅玻璃。再也看不到那些风格各异的木头回廊,以及房间里精心装饰的拱券,取而代之的是崭新一致的木头装饰和冰冷的水泥墙,就连一些明确要求保留内部结构的保护建筑都已是面目全非。
改造后的老道外完全失去了内涵,可谓拆掉了真古董建起了假古董,忽略抹去真实的历史痕迹,这也是很多古建筑景区保护和开发的通病。这里整体的开发风格如天津古文化街、北京大栅栏琉璃厂等,试图把一些商业项目装进“翻新的巴洛克建筑”中,但人气很萧条。目前国内很多地方的特色民居改造都成为了变相的房地产开发,将更多的商业利益潜伏其中,使得项目过于功利,商业痕迹浓重,脱落了原有的味道。很遗憾的是老道外人去楼空,翻修后的商业区巴洛克大气恢宏,但总感觉失去了原汁原味,老建筑没了“生”气,或许是改造后的街区其传统风貌及原有建筑均发生了重大变化。
老城的旅游化本来是个好想法,但是这些全新的古董让人既看不到城市的变迁,也寻不到怀旧的感觉。
3
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保护街区保护面临问题与挑战
现在“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保护街区项目”三期即将开始,道外区政府对靖宇街棚户区(危房)改造项目范围内房屋实施征收。项目位于景阳街、大新街、靖字街、南北十道街合围区域(详见征收范围图)该地块房屋征收建筑面积28.5万平方米,征收总户数5597户。
太多的历史建筑已经拆除,太多的传统文化已经流失,对于仅存的老道外改造又将何去何从?
历史文化街区重在保护外观的整体风貌。不但要保护构成历史风貌的文物古迹、历史建筑,还要保存构成整体风貌的所有要素,如道路、街巷、院墙、小桥、溪流、驳岸乃至古树等。历史文化街区是一个成片的地区,有大量居民在其间生活,是活态的文化遗产,有其特有的社区文化,不能只保护那些历史建筑的躯壳,还应该保存它承载的文化,保护非物质形态的内容,保存文化多样性。这就要维护社区传统,改善生活环境,促进地区经济活力。
对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建筑保护不单单是修缮,而应分三个层面,即存在、修复、再生。需要政府部门从失败案例中吸取经验,从长远利益着手,适当调整建筑性质,做出相应的保护规划,不使改造后的街区其传统风貌及原有建筑发生重大变化。老建筑的保护、活化、复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政府部门的长期努力及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
哈尔滨道外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建筑保护小组要积极推广和普及相关知识,时刻关注老建筑征收后的去向,尽我们之力改变暴力改造,改变“老道外已死”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