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苏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重大要求,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勇挑大梁,扎实稳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苏州新实践,一步步把总书记的殷切期盼化为美好现实。
在苏州工业园区东南部,这片“四叶草”就是中国科创板上市第一股华兴源创。它的邻居也都很牛,在附近3公里范围内,就有8家上市公司。放眼整个科创板,苏州企业数量排名前三,每10家上市企业中就有一家就来自苏州。当科技创新成为苏州企业的动力引擎,一个个新突破正在实现。
“这一台是我们用于超大型6.5代柔性OLED的面板前道检测设备。大折叠屏幕、iPad、笔记本都会用到柔性OLED面板。应该说,我们赶上了这个最前沿的技术,我们是中国第一台。总书记在去年7月5号视察(时)给我们的谆谆嘱托就是要勇攀科技高峰。我们整个去年完成的科技研发投入已经占到了(销售金额的)21%,从15%提升到21%。”苏州华兴源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文源告诉记者。
“我们的团队主要是负责先进技术的研发。我和我的团队比较年轻,大部分都是‘90后’。我们朝着共同的科技创新的目标共同前进。”苏州华兴源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工程师刘梦如介绍。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苏州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奋力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强劲增长极。
苏州国家高企、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均位居全国第四;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2.5万家,居于全国第一;已建成一批重大创新载体,汇聚了42万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
“我们立足国家所需、产业所趋及企业所急,牵头梳理了生物医药产业链的真需求和‘卡脖子’问题,凝炼总结技术难点和攻关方向,调动全国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多方的创新力量,合力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引领中国生物医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高质量发展。”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王勰表示。
一座姑苏城,半部江南诗。苏州始终在“变”与“不变”中赓续文脉、守正创新,推动传统与现代交融互动、人文与经济相得益彰,坚决扛起“保护好、挖掘好、运用好”重大责任,描画人文鼎盛、经济繁盛的新时代“双面绣”。
在古城唐寅故居文化区,这家桃花坞木版年画体验店,将传统非遗与现代元素相结合,推出各类文创衍生产品,颇受市民游客欢迎。
“比如说在唐寅的卧室,我们是想引入做明式家具相关的业态去运营这个载体。在蛱蝶斋,我们引入一家非遗的手工旗袍,也是想把苏绣的非遗推向大众,让游客们可以在游览唐伯虎故居的同时,也能够体验到苏州的一些传统文化。”苏州桃花坞发展建设有限公司招商运营专员赵珊珊介绍。
在苏州名城保护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孙黎峰看来,集团要以“发展好、挖掘好、运用好”为根本遵循,聚焦“精细、精致、精微、精雅”的目标,坚持“中心+ 文化+ 数字+”的策略,凝心聚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
苏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力打造“福气之城”。
在相城区,全新的漕湖文体中心刚刚启用。中心集文化艺术、全民健身、社区实践等功能于一体,建有多功能剧院、游泳馆、篮球馆、羽毛球馆等。
相城区漕湖文体中心主任施磊介绍,游泳中心有10条标准泳道,数量在整个苏州也是数一数二的。文体中心也与苏州奥体中心进行战略合作,引入赛事、培训等资源,为周边百姓带来相关服务。
在太仓,越来越多的社区食堂开设出来,方便市民群众。上午10点半,学苑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食堂里就来了不少就餐的老人。今年90岁的学苑社区居民顾寿年,每天都和老伴来这里吃午饭。
“我们自己吃是6块钱,政府补贴4块钱,原价要15块钱。这样的生活过得很幸福。”顾寿年这样告诉记者。
天更蓝、水更清。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苏州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扎实推进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太湖连续16年安全度夏、水质创十年来最好水平,首次被生态环境部评价为优良湖泊。认真落实长江经济带污染治理“4+1”工程和“十年禁渔”等重大任务,加强大运河、太浦河、吴淞江等重点河湖保护。
“通过大力推进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的建设,提升污水的收集率;第二是加强沿线污染源的溯源整治;第三是加强了支流支浜的治理。目前,大运河的水质已经稳定达到了Ⅲ类,部分河段已经达到了Ⅱ类水平,水质有明显改善。”苏州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处副处长柳奇介绍。
苏州将牢记总书记嘱托,以实际行动真诚拥护“两个确立”、切实做到“两个维护”,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坚定不移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走在前、做示范,扎实稳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苏州新实践,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新中国成立75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