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华夏五千年文明,地大物博,随处都是历史的遗迹,尤其是古代繁荣的都城,洛阳就是如此。13朝定都于此,社会活动频发,文化缤纷绚烂。千百年下来,洛阳遍地是宝的传说也并非子虚乌有,经常都有农民在田地里无意挖到碎陶片。洛阳伊川县境内,有一偏远山村名为烟涧村,800多户人家,人口3500多。
虽然烟涧村属于穷乡僻壤,外面的人根本就不愿踏足一步,但里面却是“别有洞天”。一个小山村,随处可见的是秦汉文物,马踏飞燕、战国方鼎……数不清的珍稀国宝在这里都能一睹芳容。不明真相的你或许会质疑这不是在信口开河吗?那些古代的珍稀遗产怎么会流落到这个村子,而且还“随处可见”?当然,这一切都要从一位村民说起。
方兴庆,地道的农村人,没什么文化,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因为家庭贫困,方兴庆在二十几岁的时候就离家谋生。当时情况特殊,想生存并没有那么容易。兜兜转转,方兴庆都是在各地打零工,正经稳定的事情没有。喜欢交际的他,在社会上认识了不少人,其中就有一个倒卖古董的商贩,谈话间方兴庆了解到这一行很赚钱,于是他打算试着做一做。
方兴庆胆子很小,最初都是小打小闹,他害怕被抓。有一次他收了一块破旧的铜镜,为了赚点钱,他决定找到村里的老银匠修复。要知道,修复古件可不是匠人做新品,除了修补破损之处外还要做旧,让人看不出来。方兴庆和老银匠研究了半个多月,终于运用化学方法,将铜镜首先用硝酸清洗,再放于碳铵化肥中,经过几天的反应,最后铜镜表面出现了一层绿色的铜锈。
方兴庆喜出望外,他似乎又找到了发财的机会。想想自己倒卖古董风险很大,说不定就会被抓,而掌握了关键技术,为什么不自己仿制古董呢?这个想法一出现,方兴庆立马在村里寻找手工匠人,刻模板,架锅炉,说干就干。方兴庆仿制铜镜,工艺繁琐,光是抛光打磨就要好几天。当时技术和设备有限,一年也就做了十几个铜镜,每个能卖五六百。
这可不是笔小数目的收入,七八十年代,有手艺的人一年也挣不了这么多。尝到甜头后的方兴庆,决定扩大规模,仿制些大的物件。为了达到逼真的效果,方兴庆那段时间一直泡在博物馆里,盯着古董一看就是半天,回到家就将古董的外形以及细节画下来。接着就是准备原材料,他们四处收集黄铜,按每公斤10元的价格购买。制作完成一件大的青铜古董,成本除了20元左右的材料费外,其他就是人工费,而东西能卖200元左右,利润很大。
方兴庆的客户一般都是商贩,经手再卖给收藏爱好者。他的仿品足以乱真,没点专业知识和眼力的人,根本就不能找出破绽。但假的终究是假的,长期下去也会被警方盯上。但是方兴庆在被调查时说自己只是仿制,做的都是工艺品,并不是倒卖,并不违法。警方和文物部门没有办法,只能没收了他的仿品。但是方兴庆并没收手,他换个地方接着做。警方隔三差五就过来找他麻烦,方兴庆无可奈何,最后干脆将这门“造假”的技艺传给了全村人。
烟涧村的居民靠天吃饭,种地养活人。但这里人口密集,人均分到的土地太少,糊口也是问题。听说方兴庆要传大家手艺,能挣大钱,村民们都乐开了花。随着制作规模的扩大,成品产量也越来越多,很多批发商闻讯赶来购买。因为烟涧村的产品逼真,所以商贩们基本都是销往海外。
因为是仿制,作为工艺品,烟涧村这项行为并不存在欺诈。经过多年的发展,这里已然形成了仿制古董的产业链。村民们都参与其中,以前的贫困村早就换了模样,800多户家庭基本都实现了脱贫。现如今方兴庆已经到了古稀之年,但他依然想着打造自己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