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杨城郭是扬州”,清代诗人留下的佳句,如今成为“建设人们心目中的扬州,满足世界人民对扬州的向往”最诗意的画卷。
作为南水北调东线源头城市,扬州以“眼里不揉沙子”的坚定态度,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全力打造流域治理样本,让绿色成为扬州的城市底色、发展主色和鲜明特色,让生态成为市民的永续福利,努力打造美丽中国的扬州样板。
生态扬州,像一枚鲜亮闪耀的勋章,挂在千年古城胸前。千年古城演绎“绿色崛起”,从生态自觉、生态自强迈向生态自信,挺起扬州绿色发展的脊梁。
生态自觉
首倡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挺起扬州绿色发展脊梁
千年古城,水与城相伴,城因水而兴。
扬州,北负淮河、南濒长江、中贯京杭大运河,全市64%的地域为淮河流域、36%的地域为长江流域,既是江淮分水岭又是江淮交汇点。
作为国家南水北调东线源头城市,如何保障一泓清水北上,扬州将其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重要民生工程牢牢抓在手上。
扬州市区向东,有一片50多平方公里的平原湿地,名为“七河八岛”,包括大运河在内的7条河流,在这里分割出大大小小8个岛屿。南水北调东线输水通道和淮河入江通道都经由“七河八岛”,使得这里生态敏感性日益突出,长期形成的众多船厂、砂石厂给环境带来沉重压力。
2013年,扬州市以人大决议的方式对“七河八岛”区域实施“四控一禁”,即严控廊道宽度、建筑高度、开发强度和污染排放,禁止违法建设,将这里规划为全市重要的生态功能区。
优美的生态环境,是人民对新时代美好生活的重要期盼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和“把大运河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重要指示精神,指引扬州以高度政治自觉促生态自觉。
2016年,扬州率先提出、率先推进实施的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战略工程,相继写进了省党代会报告、省政府工作报告,被列为全省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战略重点。
今年3月29日,省委书记娄勤俭登上万福大桥桥塔,俯瞰“七河八岛”保护建设情况,他指出,扬州在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中地位重要,要系统谋划好生态大走廊规划建设,特别是要做好水的大文章、生态的大文章。
扬州将占市域面积近三成的1800平方公里区域纳入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规划,制定五年行动方案和年度工作计划,重点推进总投资62亿元的27个年度项目。
加快实施南水北调东线二期工程,系统推进总投资300亿元的高邮湖、宝应湖、邵伯湖每年“三退三还”(退耕、退渔、退养,还林、还湖、还湿地)面积3万亩以上等八大工程,全力打好黑臭河道整治、生活垃圾分类治理、重点环境敏感企业搬迁等攻坚战,致力打造沟通江淮、纵贯南北的清水大走廊、安全大走廊、绿色大走廊。
生态自强:“两减”刀子砍、“六治”鞭子赶,倒逼绿色发展
亲水城市水更清,绿杨城郭城更绿。
扬州2014年就制定了打造“清水活水城市”的目标。在“263”专项行动启动之前,我市就已开展污染源调查,编制黑臭水体整治实施方案,专门成立了“清水办”,由市长担任组长。在全省的任务表中,扬州需要整治黑臭水体15条,而五年内整治河道目标,扬州已自我加压到80条